2002年全国成人高考时事政治大全试题举例 (三)
日期:2013-10-30来源:教育在线作者:TOP招考网访问次数:

三、问答题

  (一)学习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

  1.简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是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缜密的理论思考,做出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核心问题、重点内容和落实措施。这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严治党的坚定信心,体现了我们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试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1)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抓住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

  (2)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同志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党的作风总的状况是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了党的作风建设,全党同志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使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广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忘我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3)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作风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于我们党长期执政,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新的环境,物质诱惑的因素增多了;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由于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不严、思想政治建设抓得不紧不严,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因而,一些同志产生了贪图安乐、不思进取的思想,一些同志的精神世界受到侵蚀,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现象: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和蔓延,严重侵蚀了党的健康得肌体,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3.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简述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是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敬;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简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第一位的任务。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和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全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出发,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用“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桔中解放出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6.简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7.简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组织保证。

  坚持任人唯贤,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组织保证。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

  (二)学习江泽民“七”重要讲话精神专题

  1.简述江译民“七”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这篇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气势磅礴,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凝结着时代精神和全党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世界眼光,展示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运用、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我们党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为我们党在新世纪迎接新考验、赢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我们党

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简述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3.简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光辉业绩。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

  (4)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5)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6)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7)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

  (8)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简述*****80年实践的重要启示。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2)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4)总结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简述‘‘三个代表”的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务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6.简述“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简述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住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8.简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

  (1)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2)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三)学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专题

  1.简述“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8940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超额完成。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

  (2)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3)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贸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吸收外资规模增大、质量提高。国家外汇储备2000年底达1656亿美元,比1995年底增加920亿美元。

  (4)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5)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

  (6)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2.简述“九五”期间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主要经验。

  (1)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力度。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注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成功实现“软着陆”。在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3)把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简述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

  (2)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素仍很突出;

  (4)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5)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6)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

  (7)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8)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

  (9)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

  4.简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2)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开展。

  (3)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4)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5.简述“十五”期间要突出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

  (1)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

   (2)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3)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4)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5)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6.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1)突出了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减少实物指标,增加反映结构变化的预期指标;

  (2)围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努力方向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3)强调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

  (4)在计划制定方法上,力求提高社会参与度,使计划制定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各有关方面达成共识的过程。

  7.简述“十五”期间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重点抓好的工作。

  (1)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并严禁转移重建;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4)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

  (5)加快发展服务业。

  8.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9.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10.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60%和15%左右。

  11.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12.简述“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五”期间我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13.简述“十五”期间我国在开发人力资源方面要加快培养和选拔的人才主要是哪些方面。

  (1)培养和造就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

  (2)培养和造就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3)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

  (4)培养和造就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

   (5)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

  14.简述“十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总的要求。

  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努力扩大对外贸易,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规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5.简述“十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1)近期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促进消费。

  (2)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护人民币币值和汇率基本稳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3)实行与财政、货币政策相配套的价格政策,稳定价格总水平,警惕和防止通货膨胀。

  (4)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使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

  (5)围绕结构调整,引导投资方向,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企业和社会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调控在35%左右。

  (6)实行支持出口的政策,发挥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7)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

  16.简述为保障“十五”计划《纲要》规划目标的实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推进体制改革;

  (2)制定经济政策;

  (3)整治市场秩序;

  (4)提供公共服务;

  (5)集中力量办大事。

  (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专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和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2.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做出新的科学判断,形成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这个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这个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总起来说,这个理论总结近20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总结国际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脉相承的统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虽然它们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1)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把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满足人民实际需要,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邓小平理论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邓小平正是站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基本立场上,果断决策,把全党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他大力倡导、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他鲜明地提出,要以“三个有利于”以及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等等。

  (2)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

  (3)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毛泽东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地概括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关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上是一致的。

  (4)在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邓小平也一贯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他告诫全党:“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5.为什么说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

  (1)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即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能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100多年来实际生活发生的剧烈而深刻的变动,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新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五大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我们党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看到,那种照抄照搬、断章取义、搞形式主义、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的不良风气,仍在党内包括少数领导干部中严重存在着。这些不良风气,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败坏党的形象和声誉,窒息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决同这些不良风气作斗争。

  (4)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80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在跨世纪的历史关头,面对严峻任务和严峻考验,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以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要清醒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排除各种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就是要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21世纪全面推进。


TOP招考网欢迎您!

    肖老师
    028-66713765
    咨询:2002年全国成人高考时事政治大全试题举例 (三)
    /
copyright © 2006-2013 四川成职教育网 四川学历网 四川成人教育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站内发布的所有信息为网站用户自行发布,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四川成职教育网 四川学历网 四川成人教育网服务热线:在线咨询 Powered by Topzk.com